餐廚垃圾“不出鎮”,解密杭州桐廬鄉鎮易腐垃圾站點里的“高科技”
一直以來,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都是個難題。農村垃圾量少且分散,集中清運時間長、成本高,為了對農村垃圾進行環保處理,基層政府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鄉村建設中,近年來,部分鄉鎮開始推行垃圾不出村、不出鎮的“就地化”處理模式,杭州市桐廬縣便是其中之一。
城市垃圾處理經驗如果照搬到農村,很可能會“水土不服”,農村也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那么,“就地化”處置方案究竟該如何落地?
走進杭州市桐廬縣舊縣街道易腐垃圾環保處理站點,記者心中的疑惑很快便解開了。站點內配有一整套專業的、自動化的易腐垃圾處置設備。每天,從附近鄉鎮、村社收集來的綠色的易腐垃圾桶運到場站,就進入了自動化處理流程。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按下遙控器按鈕后,一個提升裝置立刻啟動,將桶內的易腐垃圾倒進設備。設備里是經過專門配比的常溫好氧微生物,經過24小時的降解,固態的易腐垃圾就能基本得到降解,變為液態資源。
通過設備操作的觸控屏,工作人員還可以進行智能控制,對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系統還能夠根據每個區域易腐垃圾成分的不同,精準投放適合的菌種。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舊縣街道的處理站平均每日收運處置的易腐垃圾量是1噸~1.2噸,經過降解,97%左右的垃圾能夠轉化為液態資源,剩余3%的殘渣,部分殘渣可在倉內進一步的降解。
此外,這類處置模式還具有資源化利用的特點。在鄉村,預處理過的液態資源可以用于水培蔬菜、水稻田澆灌及園林蔬菜滴溉等農業用途。設備內的殘渣,工作人員平均一個半月清倉一次。這些殘渣深受當地農民歡迎,經過一周時間的自然堆放發酵,可以作為肥料給農作物施肥。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站點就位于舊縣街道母嶺村的村口,距離村莊不到100米。但無論在村里還是在站點門口,都沒有聞到垃圾的臭味,一直到走到設備邊上,才聞到一點氣味。
據了解,桐廬舊縣街道易腐垃圾處置站點所使用的TRANS相變型餐廚垃圾處置系統以及工藝,由杭州楠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楠大環保”)自主研發,處理系統已經被鑒定認為具有能耗低、資源化利用率高等特點,核心技術處于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另外,在杭州市科技局公示的《杭州市農業與社會發展科研項目擬立項項目名單》中,楠大環保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聯合申報的《餐廚垃圾相變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獲得了立項。根據計劃,雙方將在項目核心區建立相變液農田安全高效利用技術示范基地。
在技術的幫助下,易腐垃圾“化整為零、就地處理”成為可能。目前,桐廬縣已經在7個鄉鎮建立了易腐垃圾處理站點,日處理量在1噸~10噸左右。這些站點同樣由楠大環保負責運營。
楠大環保研發負責人付源表示,TRANS系統不僅可以用來處置餐廚垃圾,還可以處理農村的秸稈,將秸稈降解為有機液肥后再還田,做到低碳環保、循環利用。
據了解,除了鄉村易腐垃圾處置站點外,桐廬縣循環產業園內即將投入使用的易腐垃圾處置中心也由楠大環保運營管理,主要負責處理桐廬縣主城區的易腐垃圾,日處理量在100噸左右。
“桐廬縣是我國最美縣城之一,對于易腐垃圾處理,最適合桐廬縣的還是就地化、資源化的方式。”付源說。